
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4年1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0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化工系。曾任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药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和院士长期从事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研究工作,以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发展了代谢工程物质能量耦合调控和代谢网络全局性系统调控理论,开发了非模式工业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精准高效改造的系列方法,实现了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多种新型发酵产品工业生产。主要工作包括:创建全生物法制备碳四平台化合物的新路线,实现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高效生产2, 3-丁二醇、富马酸和苹果酸,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垄断,从源头创新,开创了基于新菌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生产新技术,创新酶法无溶剂油脂提取工艺,推动功能油脂产业进步。开发合成生物学精准改造方法,另辟蹊径,实现了系列非模式工业菌种的高效创制,为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保障。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闵恩泽能源化工杰出贡献奖、全国商业最高科学技术奖等。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Elsevier化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黄和院士在微生物代谢工程领域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理论,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DHA合成代谢通路问题,提出全局代谢网络系统调控理论;针对裂殖壶菌初始生长密度低、DHA合成效率低的难题,发明了限制柠檬酸循环分流,促进线粒体穿梭等全局性菌种选育及发酵调控策略;针对油脂后提取繁杂的问题,开发了酶法无溶剂绿色油脂提取工艺,提取时间从5天缩短至3小时。在他的带领下,我国DHA产品的质量、技术和生产效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从藻油DHA进口国发展为主要出口国。
黄和院士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微生物菌种设计中,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预测和优化微生物代谢途径,实现了高效菌种的快速筛选和优化。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了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对微生物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株,成功制造出新一代植物激素赤霉素等绿色高效生物基化学品,实现了生物制造“0-1-N”显著突破。同时,他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首个合成生物学专业,为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