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生物制造和工业生物技术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1945年8月16日出生,于2023年1月30日逝世,湖南湘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是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重要开拓者。曾担任江苏省科协主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校长等职务。
欧阳平凯院士196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工程化学系专业,1968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电化厂工作;1978年9月考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1981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反应工程教研室工作;1985年4月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进修;1986年12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普度大学LORRE实验室进修;1987年6月回到南京化工学院生物化工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4月担任南京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主任;1992年2月担任系主任、教授;1994年2月担任南京化工学院副院长;1995年12月担任南京化工大学校长;2001年8月担任南京工业大学首任校长,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院士爱党爱国,是蜚声中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科学家。他以“忠诚精实”的精神,始终奋战在国家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获“全国模范教师” “江苏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多种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是享誉海内外的战略科学家。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理事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
欧阳院士矢志科研,是成果丰硕、学术造诣精深的领头人。作为中国生物化工学科的奠基人和引领者之一,他以“沉毅笃行”的品质,始终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几十年来坚持生化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评价为“国际生物化工领域最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并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不断开创我国工业生物技术新的研究领域,主持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首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带动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显著进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赵永镐创新成就奖等。
欧阳院士致力创新,是服务产业、引领技术发展的开拓者。他以“顶天立地”的气概,心系国之大者,善于把握产业发展大势,以高瞻远瞩的学科视野,构建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转化”完整创新链,引领我国的先工业生物技术新发展格局与世界前沿并跑。组建和领导了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提出了生物催化剂与工程环境的相互适应原理,首创以生化反应为中心的过程耦合和强化理论,使我国医药化学品、营养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众多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工程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院士潜心育人,是诲人不倦、桃李遍及四海的大先生。他以“明德厚学”的文化自觉立德树人,从教42年,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并重,作为我国生物化工工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着力培养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具有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人才,以扎实学识引导并助力学生在解决关系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科学研究与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培养了包括院士、国家级人才和知名企业家在内的一大批领军型人才,为解决国家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贡献了卓越人才和智慧力量。
欧阳院士贡献南工大,是令人尊敬、治校功绩显著的教育家。在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校长的17年间,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学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稳步提升。为学校治校理念、办学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新校区建设、文化建设、师生福祉等各方面的进步做出了全方位、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卓越贡献,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海内外校友和上级领导、兄弟高校的广泛赞誉和一致感佩。

应汉杰︱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7月生,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校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1998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与科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应汉杰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生物制造效率的创新技术与工业过程应用的研究:发明了能量调控物质代谢的反应工程技术、首创了细胞集群调控的仿生连续制造技术等过程强化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大宗化学品生物乙醇等的工业生物发酵过程从间歇式向连续化的转变,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得率,为其他工业产品的生物制造从间歇式向连续化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相关成果获2007年和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应汉杰院士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来改变物质制造的方法,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新的产品。面向生物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细胞的高效培养、利用及产品化工程发明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如: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细胞的基础代谢,他率先将生物能量的变化用来调控细胞高效合成某一特定物质,建立了工业环境下的能量 ATP 的高效耦联和再生体系,发明了能量调控物质代谢的反应工程技术,成为了能量物质合成的普适性方法,实现了二磷酸果糖、尿苷酸、胞苷酸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依据细胞遗传的基础特性,发明了基于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时空调控新技术及装备,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实现了酵母细胞的连续培养,解决了细胞中核酸含量低的问题,成为了胞内物质合成的新的高效制造方法;针对生物发酵过程都是间歇式的问题,提出了死活细胞原位更替的新思路,发明了细胞集群调控的仿生制造技术,通过操控细胞集聚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实现了细胞超高密度集聚,首次在全球工业规模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连续使用生产生物乙醇,并在中石油、中粮等企业中得到应用,为生物制药以及其他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工程科技解决方案;发明了系统集成及流程重构技术,基于目标分子和共存杂质的物化特性和作用力不同,设计新的分离方法和工艺流程,通过建立生物加工过程单元耦合、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开发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工艺流程的节能降耗减排,解决生物化学工程流程复杂、单元设备多、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项目成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资助,可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单体及生物化学品的分离精制等。
应汉杰院士聚焦生物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生物+”理念,通过生物制造技术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新生业态的出现,促进农业、大健康、环保、化工等领域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带领团队面向乡村振兴,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肥料、新的作物生长方式如增加作物的叶绿体来调节作物的生长,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大幅度降低面源污染,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大幅度降低动物排泄物的臭味和动物营养的新产品来实现“治养一体化”,让老百姓能吃上更健康和更好吃的肉;面向生命健康,将优秀的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和询证医学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健康产品和药品,能使我们中国人活得更久、更健康、更开心;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发展特种环境微生物细胞和细胞强化技术和装备,可将作坊式的污水处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式、自动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和大幅度降低污泥的产生;面向双碳目标,开发秸秆类非粮生物质的利用新途径,开发秸秆糖替代石油等化石原料合成生物乙烯、生物能源等,实现工业过程的增效、节能、减排、降污。创新技术及产品已孵化或服务包括中石油、中粮、泸州老窖、宁夏伊品等企业60余家。

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4年1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0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化工系。曾任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药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和院士长期从事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研究工作,以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发展了代谢工程物质能量耦合调控和代谢网络全局性系统调控理论,开发了非模式工业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精准高效改造的系列方法,实现了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多种新型发酵产品工业生产。主要工作包括:创建全生物法制备碳四平台化合物的新路线,实现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高效生产2, 3-丁二醇、富马酸和苹果酸,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垄断,从源头创新,开创了基于新菌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生产新技术,创新酶法无溶剂油脂提取工艺,推动功能油脂产业进步。开发合成生物学精准改造方法,另辟蹊径,实现了系列非模式工业菌种的高效创制,为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保障。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闵恩泽能源化工杰出贡献奖、全国商业最高科学技术奖等。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Elsevier化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黄和院士在微生物代谢工程领域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理论,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DHA合成代谢通路问题,提出全局代谢网络系统调控理论;针对裂殖壶菌初始生长密度低、DHA合成效率低的难题,发明了限制柠檬酸循环分流,促进线粒体穿梭等全局性菌种选育及发酵调控策略;针对油脂后提取繁杂的问题,开发了酶法无溶剂绿色油脂提取工艺,提取时间从5天缩短至3小时。在他的带领下,我国DHA产品的质量、技术和生产效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从藻油DHA进口国发展为主要出口国。
黄和院士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微生物菌种设计中,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预测和优化微生物代谢途径,实现了高效菌种的快速筛选和优化。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了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对微生物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株,成功制造出新一代植物激素赤霉素等绿色高效生物基化学品,实现了生物制造“0-1-N”显著突破。同时,他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首个合成生物学专业,为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